聯系熱線
在廢物管理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江蘇省于2025年4月25日正式實施了《廢活性炭綜合利用污染控制技術規范》(DB32/T5088-2025),這一標準的出臺,標志著廢活性炭行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監管時代。本文將深入解讀這一標準的背景、適用范圍、主要要求以及其實施帶來的深遠影響。
近年來,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江蘇省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由于治理過程產生的廢活性炭數量巨大且增長迅速,成為了一個亟需解決的環境問題。統計數據顯示,VOCs治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活性炭占到總量的70%。這些廢活性炭不僅含有汞、鉛、鎘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還具備通過熱再生等工藝進行綜合利用的潛力,既有危害性又有資源性。
然而,現階段我省廢活性炭的綜合利用能力總體過剩,缺乏有效的污染控制標準,導致了監管的空白。部分企業未能科學設置入廠標準,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市場中甚至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此外,缺乏再生產品管理標準也導致了再生活性炭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無法滿足廢氣治理設施的要求,進而引發了潛在的環境風險。
因此,制定《廢活性炭綜合利用污染控制技術規范》成為了當務之急。這一標準的實施,旨在規范廢活性炭的綜合利用全過程,確保環境管理的科學性與有效性,促進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廢活性炭綜合利用污染控制技術規范》適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VOCs治理過程產生的廢活性炭:該標準主要針對不包括餐飲行業油煙治理過程的廢活性炭,適用于使用熱再生技術進行綜合利用的經營企業。
環境影響評價與管理:標準涵蓋了廢活性炭綜合利用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設施設計、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排污許可管理以及清潔生產審核等環節。
無害化處置要求:對于以吸附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或二噁英為目的產生的廢活性炭,則應進行無害化處置,而非綜合利用。
該標準基于問題導向,結合江蘇省的實際情況和行業特點,提出了以下幾項關鍵要求:
1. 入廠要求
標準明確了廢活性炭的入廠標準,規定了特征污染物的控制要求,以確保不具備再生條件的假炭、劣質炭不會流入市場。企業需配備模擬再生實驗設備,對入廠廢活性炭進行模擬再生實驗,確保實驗獲得的再生活性炭碘吸附值不低于650mg/g。
2. 工藝控制要求
標準提出了廢活性炭的預處理要求,包括去除氟、氯和預烘干等。同時,熱再生過程的再生溫度、停留時間和水蒸氣使用量需根據廢活性炭的熱重分析曲線合理確定,以保證再生效果并確保VOCs的基本去除。
3. 風險防范要求
在熱再生過程中,需嚴格控制氧氣含量,確保在惰性氣氛或低氧氣氛下進行,以防止活性炭的過度氧化,保障再生效率,并避免發生燃燒、爆炸等安全隱患。
4. 污染物排放要求
標準對廢活性炭綜合利用全過程產生的廢氣、廢水、固體廢物等提出了污染控制要求,并根據不同環節明確了對應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確保環境安全。
5. 再生活性炭要求
標準還細化了再生活性炭的技術指標,要求其在滿足《工業有機廢氣治理用活性炭通用技術要求》的前提下,符合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限值要求。同時,嚴格限制再生活性炭的用途,明確其僅可繼續用于VOCs治理過程。
《廢活性炭綜合利用污染控制技術規范》的實施,是江蘇省“1+N”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系列標準體系的重要補充,填補了廢活性炭綜合利用領域的空白。這一標準不僅將加強廢活性炭綜合利用全過程的污染控制和再生活性炭環境風險管控,還明確了企業在綜合利用過程中的行為規范,有助于提升企業的環境管理水平,促進行業的公平競爭與提檔升級。
隨著《廢活性炭綜合利用污染控制技術規范》的實施,江蘇省在廢物管理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新標準的出臺,不僅為廢活性炭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更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未來,隨著行業監管的加強和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們期待廢活性炭綜合利用行業能在環保與經濟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為建設美麗江蘇貢獻力量。